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学员中心  > 企业动态  >  正文

很多乡镇企业早就不在了,江津“荷花”为何越做越大?

发布时间:2018-12-17作者:点击量:[]

今年年初,我市发布《重庆名片地图》,江津米花糖名列榜单。

在江津米花糖中,最有名的两朵花就是“玫瑰”与“荷花”:前者诞生于清朝末年,在计划经济时代“一枝独放”;后者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,开启了江津米花糖“百花争艳”的新时代。

▲荷花米花糖集团新建的现代化厂房。记者 周雨 摄

近日,已经年满70岁的“荷花”牌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,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
初尝市场经济的滋味

吴永富是江津区德感街道中渡村的农民,高小毕业后种过田,筛过河砂,拉过板车,做过石匠。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,让远在西部农村的吴永富也嗅到了机会。

1979年,吴永富动员村支书、村主任、村妇女主任、村会计等4人,每人出资300元办了一间简陋的作坊式塑料包装厂。吴永富负责跑业务,足迹几乎遍及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等省的各个县。

然而,就在塑料包装厂越办越红火之际,1983年,有人告到德感公社,认为私人办厂是走资本主义路线。结果,公社一纸通知,工厂被大队收归接管,5名投资人出局。

“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!”吴永富说,办厂三年多,让他这个农民得到了市场经济的锻炼,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。

5家人每家出1000元办厂

1984年6月,吴永富邀约自己的妹妹、舅舅、姨叔、姨伯等人,5家人每家出1000元,合计5000元,创办江津县中渡食品厂。这是江津第一家乡镇企业性质的米花糖厂。

“当时的米花糖太俏了。”吴永富说,那时江津糖果厂生产的“玫瑰”牌米花糖远近驰名,时常供不应求,过年过节时需要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米花糖。糖果厂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“太和斋”,上世纪50年代初实施“公私合营”后,成为江津仅有的一家生产米花糖的国营企业。

吴永富抓住了米花糖市场供不应求的机遇。

“我们是靠几个土灶、几口锑锅起家的。”吴永富说,企业开办之初,没有厂房,他们就租下隔壁双龙乡柑园村柑橘包装厂的200平方米土墙房子,打了几个土灶,买了几口锑锅,将自家门板拆下来当作案台。最初工人只有9个,就是5个出资人及其家人。

为了制作出地道的米花糖,吴永富三顾茅庐请来“太和斋”米花糖创始人陈丽泉的关门弟子黄绍荣老师传授技艺,注册了“荷花”商标,寓意自己办厂是学“小荷”露出尖尖角。

让吴永富意外的是,公司投产当年就实现了数十万元销售额,第二年实现了100多万元销售额。

县委书记来厂里现场办公

“荷花”米花糖一炮打响,麻烦也紧随而至——由于当时不少村民思想还没有转变,不断有人到镇政府上访,以“黑工厂”“走资本主义道路”“村干部在里面占了干股”等理由,要求取缔工厂。

但中渡食品厂有乡镇企业营业执照,不可能再凭一纸通知就取缔了。

信访的路子走不通,部分村民就采取从外面锁门、往灶里泼水、上房堵烟囱等各种方法阻止生产。“我好几次都有了放弃的念头。”吴永富说。

1985年,柑园村村民在工厂连续闹事一个月。此时,时任江津县委书记辜文兴正在县里召开发展乡镇企业三干会,他听到消息后,立即带着公检法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中渡食品厂现场办公。

“老吴,你干的这个事是对的,搞政策开放、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,你要大胆地干,有啥子事,县委、县政府给你撑腰!”辜文兴如此鼓励他。带头闹事的村民最后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。

这件事也为江津的乡镇企业扫清了思想顾虑和政策、体制障碍。

之后,中渡食品厂又在周边租下了四五座农房,不断扩大规模。

1988年,在时任江津县教委主任王忠德的协调支持下,吴永富买下原中渡小学废弃校舍,建起了2000平方米厂房,公司更名为“江津县米花糖厂”。

这一年,吴永富作为全市110万乡镇企业大军代表,当选为市劳模。当年5月2日的《重庆日报》刊登的《围绕改革事 劳模话衷肠》一文,记录了他的发言:“乡镇企业底子薄,基础差,必须依靠各部门整体推动,促进发展……”这也是他第一次亮相《重庆日报》。

“这是我的肺腑之言。要是没有政府的支持,‘荷花’米花糖可能早就不存在了。”吴永富感慨地说。

前有“标兵”,后有“追兵”

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,“荷花”米花糖很快迎来了市场的考验:到上世纪80年代末,江津一共冒出130余家米花糖企业,供不应求的米花糖市场迅速变成供过于求。

“当时我们前有标兵,后有追兵,形势非常严峻。”吴永富说,标兵是“玫瑰”米花糖,它是老牌国有企业,要牌子有牌子,要技术有技术,要资金有资金,要销路有销路,“荷花”根本不能与它比。追兵是上百家新发展起来的米花糖企业,为了抢占市场,有的企业甚至以低至“玫瑰”“荷花”五分之一的价格进行销售,市场一片混战。

在这场混战中,吴永富实施品牌建设、技术创新、市场拓展等系列改革举措,拼出一条生存之路。

在品牌建设上,“荷花”坚持从全国各地采购优质原材料:糯米从江苏采购,核桃从云南采购,芝麻从湖北采购,花生从山东和本地采购,确保最好品质。为顺应消费者需求,企业率先推出采用铝复材质、制作精美的礼品盒包装,其最早设计的两款包装袋一直沿用至今。

1990年6月7日的《重庆日报》在一版刊登了“荷花”米花糖的获奖消息: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;1989年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。

▲1990年6月7日《重庆日报》刊登“荷花”米花糖获奖的报道。(资料图片)

在技术创新上,该公司引进了成套膨化机、枕式包装机等系列设备,实现了自动化、半自动化生产。

1992年,该公司率先用棕榈油代替猪油作为油酥用油,将产品保质期由过去的3个月延长至10个月。这是江津米花糖继1924年用油酥代替砂炒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。

在市场拓展上,该企业选择“农村包围城市”之路,避开竞争激烈的江津市场,先逐步打开重庆主城、成都、北京、深圳等外地市场,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巧克力米花糖、蛋苕酥等新产品。

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大量米花糖企业因规模小、技术含量低、产品质量差而被淘汰,“荷花”米花糖却越做越大,工厂面积由1988年的1.92亩逐步扩大15.92亩。

1998年,“荷花”米花糖完成改制,恢复了民营企业身份,公司改名为重庆市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公司。

几年后,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“荷花”米花糖,再次杀回江津本地市场,与“玫瑰”米花糖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。

截至目前,江津共有10余家米花糖生产企业,牢牢占据前两位的仍是“玫瑰”牌、“荷花”牌米花糖。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两家米花糖生产企业。

建起现代化新厂房

今年10月25日,江津区举行2018年工业项目集中开(竣)工活动,“荷花”米花糖位于德感工业园的现代化新工厂便是其中的竣工项目之一。

“新工厂占地面积70亩,是老工厂的3倍多。”荷花米花糖集团总裁吴萍说,他们计划明年3月生产淡季时,完成迁厂工作。

▲荷花米花糖集团现在的生产车间。记者 周雨 摄

为什么要把新厂建得这么大?吴萍的答复是“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要”。

她说,随着市场上商品的日益丰富,江津本地的米花糖市场呈逐渐缩小趋势,但全国的米花糖市场却呈快速增长趋势。近年电商的快速发展,为企业占领全国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。因此,新工厂除了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,还配套了电商交易、物流配送等功能。

吴萍是吴永富的女儿,现在她已接过父辈手中的“接力棒”,书写“荷花”新的历史篇章。

人物专访>>>

“荷花”不与“玫瑰”争香

—— 对话“荷花”牌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

▲“荷花”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。记者 周雨 摄

重庆日报:现在很多人谈到江津米花糖,都将“玫瑰”“荷花”并列在一起。两家企业到底哪个规模更大,“荷花”有没有打算去全面超越“玫瑰”?

吴永富:无论任何时候,我都是这么说的,“玫瑰”是我们的老大哥。“玫瑰”牌米花糖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对手,而是江津米花糖的历史传承者。重庆哪个地方有米花糖?只有江津有。为什么只有江津有?因为江津有“玫瑰”米花糖,这家企业延续了100多年,将老祖宗的东西传到现在,没有“玫瑰”米花糖,哪有江津米花糖这个产业,更不会有我们“荷花”米花糖。可以说,“玫瑰”是江津米花糖的底蕴所在,是江津米花糖永远的旗帜。

重庆日报:与你们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,很多早就不在了。“荷花”为什么能活下来,还越做越大,关键原因是什么?

吴永富:首先靠地方政府支持。江津有“玫瑰”米花糖,有“几江”白酒,有“迈进”酱油,这些有百年历史的“中华老字号”,重庆总共17个,江津就占了3个。

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存活百年?这与政府服务是分不开的,江津一直有重视工业、服务企业的传统。对“荷花”米花糖来说,无论是创业之初,还是企业改制,政府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。

其次是靠学习。我虽然只有高小文化,但几十年来,我一有机会就去学习,1988年,我就到香港学习了股份制企业运作知识,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股份制企业的概念。这次学习对我们后来的成功改制起了很大作用,很多乡镇企业就是在改制过程中没有理清股权,最后被拖累死了。

几十年来,我们企业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来,送职工出去学习。而且直到现在,我每天都看《重庆日报》。

三是靠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。我们为什么能走出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路子?一个名叫熊俊的人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是1992年来的下派干部,是当时从市油脂公司下派来的,学的是食品专业,来我们厂担任科技副厂长。考虑他家住重庆,我只让他做两件事:一是开拓重庆主城市场;二是搞包装设计。

结果,熊俊只用3天时间,就将“荷花”米花糖铺满重庆的大街小巷。由他设计的两款包装袋,至今还在使用,成为我们的标志性包装。

他的下派时间只有一年,我千方百计地挽留,给他配了一台长安车、一个BB机,他又帮了“荷花”两年。